我们好,我是小一,我来为我们答复以上问题。鲁山山行原文,鲁山山行赏析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吧!

1、赏析

2、这首诗运用丰厚的意象,动态结合,描绘了一幅斑驳多姿的山景图:深秋时节,霜来临空,诗人在鲁山中旅游。山路上没有其他人,诗人兴味盎然,一边赶路一边赏识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现象。似乎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,告知诗人有人家的当地还很远很远。

3、这是一首五律,但不为格律所缚,写得新颖天然,曲尽山行情形。

4、山路崎呕,关于贪图安逸,怯于攀爬的人来说,“山行”不行能有什么趣味。山野荒寂,关于热爱富贵,眷恋都市的人来说,“山行”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。此诗一最初就将这一类状况一网打尽,兴味盎然地说:“适与野情惬”——恰恰跟作者喜好山野风景的情味相合。下句对此作了阐明:“千山高复低。”按时刻次序,两句为倒装。一倒装,既突出了爱山的情味,又显得跌宕有致。“千山高复低”,这当然是“山行”所见。看见了山野十分喜欢,心中很满意,群山绵亘不绝的,时高时低,一个“惬”字,足以体会出其时作者称心如意的心境。“适与野情惬”,则是 “山行”所感。首联只点“山”而“行”在其间。

5、颔联进一步写“山行”。“好峰”之“峰”便是“千山高复低”;“好峰”之“好”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,又与“适与野情惬”符合。说“好峰到处改”,见得人在“千山”中持续行走,也持续看山,眼中的“好峰”也天然移步换形,不断改换夸姣的姿势。第四句才出“行”字,但不单是点题。“径”而曰“幽”,“行”而曰“独”,正合了诗人的“野情”。着一“迷”字,不只传“幽”、“独”之神,并且以小景见大景,进一步展现了“千山高复低”的境地。山径幽静,简单“迷”;独行无伴,简单“迷”;“千山高复低”,更简单“迷”。著此“迷”字,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。

6、颈联“霜落熊升树,林空鹿饮溪”,互文见意,写“山行”所见的动景。“霜落”则“林空”,既点时,又写景。霜未落而林未空,林中之“熊”也会“升树”,林中之“鹿”也要“饮溪”;但树叶茂盛,遮断视野,“山行”者很难看见“熊升树”与“鹿饮溪”的野景,作者特意写出“霜落”、“林空”与“熊升树”、“鹿饮溪”之间的因果关系,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“山行”者眼中的野景。惟其是“山行”者眼中的野景,所以饱含着“山行”者的“野情”。“霜落”而“熊升树”,“林空”而“鹿饮溪”,很是闲适,野趣盎然。

7、全诗以“人家在何许?云外一声鸡”收尾,余味无穷。杜牧的“白云生处有人家”,是看见了人家。王维的“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夫”,是看不见人家,才问询樵夫。这儿又是另一番情形:望近处,只见“熊升树”、“鹿饮溪”,没有人家;望远方,只见白云起浮,也不见人家;所以自己问自己:“人家在何许”呢?恰在这时,云外传来一声鸡叫,似乎是有意答复诗人的发问:“这儿有人家哩,快来歇息吧!”两句诗,写“山行”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高兴心境,都跃然可见、仿佛可想。

8、鲁山山行

9、作者:梅尧臣

10、适与野情惬,千山高复低。

11、 好峰到处改,幽径独行迷。

12、 霜落熊升树,林空鹿饮溪。

13、 人家在何许?云外一声鸡。

14、译文

15、清晨,绵亘不绝的鲁山,千峰竞秀,忽高忽低,蔚为壮观,正好投合了我喜好天然风光的情味。

16、一路上,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改换,沉醉于一人在弯曲幽静的小路上旅游的野趣,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当地。

17、太阳高升,霜雪融落,山林显得更加幽静空荡,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,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。

18、看不到房舍,也望不见炊烟,我心中不由疑问,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寓居?就在这时,忽听得远处云雾旋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。

19、作者简介

20、梅尧臣(1002~1060)字圣俞,世称宛陵先生,北宋闻名现实主义诗人。汉族,宣州宣城(今属安徽)人。宣城古称宛陵,世称宛陵先生。初试不第,以荫补河南主簿。50岁后,于皇祐三年(1051)始得宋仁宗召试,赐同进士身世,为太常博士。以欧阳修荐,为国子监直讲,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,故世称“梅直讲”、“梅都官”。曾参加撰写《新唐书》,并为《孙子兵法》作注,所注为孙子十家著(或十一家著)之一。有《宛陵先生集》60卷,有《四部丛刊》影明刊本等。

本文到此解说结束了,期望对我们有协助。